梨园主题公园佛像_梨园主题公园佛像图片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梨园主题公园佛像”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菩萨为什么不睁眼睛?

2.济南千佛山万佛洞历史

3.西安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

4.甘肃武威旅游景点介绍 武威市主要景点

5.南海观音佛像有多高

梨园主题公园佛像_梨园主题公园佛像图片

菩萨为什么不睁眼睛?

       如果观音菩萨闭上了眼睛,那么她就看不到百姓生活疾苦了,也就没办法知道社会真实的情况了。所以说观音菩萨闭上眼睛之后,就没有办法普度众生,解救黎民百姓了,也正因如此,观音菩萨的雕像没有闭着眼睛的。观音菩萨作为普度众生的神仙,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能帮助黎民百姓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观音菩萨睁着眼,才能看到百姓生活的情况,才能了解民间疾苦。因此观音的雕像或是纹身都是睁着眼睛的。

       古代的梨园戏中,扮演关羽的演员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半眯着眼睛,而演员只要一睁眼,就是杀气腾腾,接下来必定是杀人的戏,因此有了这么一句行话--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如果是在佛像上表法,闭眼的观世音像,就是表法,菩萨是用心眼感应一切 众生 的苦难。睁眼的观世音像,就是表法,菩萨的眼睛是雪亮的,能清清楚楚看见 众生 的一切造作,而随缘渡 众生 。在普渡 众生 ,大体同悲佛性里,是没有分别,也没有区别的。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猛将,平日里都是在闭目养神,很少睁开他的眼睛。一旦有了什么突发情况,或者是需要自己上阵杀敌的时候,他才会把眼睛睁开。又因为关羽每次出战,必定会有人死亡,所以关公的雕像或是纹身大多都是闭着眼睛的,一旦他睁开了眼睛,就代表有血光之灾。

纹身要注意:纹龙不过肩,纹虎不下山。观音闭眼不救世,关羽睁眼必杀人。 。纹身不纹嗜血狼,独狼带血家必亡。群狼不狠扛不住,断手断脚命不长。纹身不纹下山虎,猛虎下山反噬主。纹身不纹睁眼关,睁眼关公杀人间,纹身不纹唐三藏,九九八一难相抗。纹身不纹小哪吒,龙遇哪吒命丧涯。纹身不纹老钟馗,避鬼不成反招贼。人生在世苦难短,无论纹啥别开眼!

济南千佛山万佛洞历史

       是佛教的吗?

       南戏中的佛教文化

       --------------------------------------------------------------------------------

       作者:黎蔷 [2001-9-17 14:58:25]

       南戏是我国长江流域与沿海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典戏曲,不仅在华夏传统文化体系构建中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不同寻常的重要角色。当我们追溯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不禁惊叹南戏在接纳西方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中所拥有的恢宏气度与兼容并蓄能力。

       一、江南佛教与南戏的萌发

       佛教为印度人释迦牟尼所创立,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佛教作为西方宗教文化载体,将其丰富多彩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源源不绝地输入我国大江南北,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原与江南传统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及江南,历来说法不一。事实上,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方知“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魏书·释老志》)。然印度佛教正式传入我国当定限于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年时的贵霜王朝伽腻色迦王在位时期,印度佛教经典方经大月氏僧侣输入华夏,东汉初年,朝野上下开始将佛陀附于黄老一起祭祠,以祈求福祥,楚王刘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并筑“浮屠之仁祠,法斋三月,与神为誓”(《后汉书·楚王英传》)。另载汉明帝时因感梦特遣使西行求法,并抄回佛经《四十二章经》。

       在历史上,楚王刘英为汉明帝异母弟,他被封王在建武十年(公元41年),管理封国楚(今江苏、安徽、山东等地)时,大力支持佛教僧侣南渡长江传教建寺,虔诚奉行佛家教义。另载:“汉自楚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则忠实地再现了东汉桓帝时期长江流域佛教盛行之情景。汉桓帝时,中原洛阳已成为汉地佛经翻译中心。至灵帝时,安息僧人安世高已译出小乘经典《阿含经》,月氏僧人支谶也将大乘“般若学”引进。东汉末年,中原大批佛僧为避战乱而迁居吴地,安世高先后云游庐山、广州、会稽(今绍兴)等地传教。“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的西域僧人支谦避乱至吴时,“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屡拜问“经中深隐之义”,并“拜为博士”(注:《三国志·吴书·孙登传》。)。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康居僧人康僧会从交趾抵建业竭力译经传教,至使吴国“大法(佛教)遂兴”。两晋之际,南渡佛教名僧不曾间断设斋礼佛与传教,江南著名佛僧如竺法汰、帛尸梨、蜜多罗、康僧渊、康法畅、竺道潜、支遁、竺法义、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慧远等。颇享盛名的“世为冠族”的慧远法师于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南渡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定居于庐山东林寺传教、修行与著述,并创立了影响久远的庐山僧团。他曾与著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频繁书信来往,讨论佛教重大问题,结集为江南佛学十八章《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亦称《鸠摩罗什法师大义》),被后世中国佛教界传为佳话。而据唐代法琳《辩正论》卷三统计,东晋时期国内建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至南北朝时佛教寺庙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江南最著名的佛寺如传为印度阿育王所造的“阿育王寺”,此为西晋初建,东晋初重修。建康(今江苏南京)的“瓦棺寺”,于东晋义熙初年,南海佛僧所献玉制佛像置入寺内,“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相峙北朝的南朝诸国宋、齐、梁、陈四代(公元420至589年)佛事活动逐步升级,于梁武帝萧衍时(公元502—549年)达到极盛期。武帝笃信佛教,广建佛寺,盛造佛像,优待僧侣,奖掖佛教义学,誉称佛教为“正道”,而贬儒道二教为邪道,并身体力行,抛弃王位,舍身投佛,甘为僧侣。正值此时,南朝名僧智@①大师创立了对隋唐五代至宋之佛教影响巨大的“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形成江南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戏据明代祝允明《猥谈》所述“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明·徐渭《南词叙录》则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依上所述,南戏形成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至靖康二年(1127年)南渡之际。然追溯其萌发历史应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据唐人张国撰《幽闲鼓吹》载,唐代宗时(762—779年)“福州观察使寄乐妓数十人”。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载,福州玄沙宗师备大师于“唐咸通初年(860年)南游莆田,县排百姓迎接”。所献演乐舞杂戏甚为“喧闹”与“好笑”。钱易撰《南部新书》载,江南官府“一旦大设,伶官作戏,辞云:‘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郑文全编《江南余载》云:“入觐待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所述均透露江南沿海一带敷演乐舞戏曲历史之信息。王国维先生在名著《宋元戏曲史》中考证中国戏曲起源:“盖魏齐周三朝,皆以外族入主中国,其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时入中国,而龟兹乐则自隋唐以来,相承用之,以迄于今。此时外国戏剧,当与之俱入中国。”(注:《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他在书中所指“外国戏剧”多指诸如《钵头》、《兰陵王》、《苏莫遮》、《神白马》、《舍利弗》、《上云乐》之类佛教及世俗戏曲。

       据《宋元戏曲史》、《永乐大典》、《宋元戏文辑佚》所载,南戏剧目曲目中有许多与佛教有染,如《婆罗门赚》、《大和佛》、《梁州令》、《太和佛》、《念佛子》、《太子游四门》等,故王国维认为“南戏之曲,亦综合旧曲而成,并非出于一时之创造”。更非北曲南渡之流变。究其“南曲五百四十三章中,出于古曲者凡二百六十章,几当全数之半,而北曲之出于古曲者,不过能举其三分之一,可知南曲渊源之古也”(注:《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由此佐证,南戏萌发与形成的年代要较之北杂剧早得多,并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佛教僧侣对南戏的贡献

       明·徐渭《南词叙录》认为南戏仅为“里俗妄作也”,系“村坊小曲而为之”。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则视南戏为“俳优戏文”。《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因袭之说指出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然而在事实上忽略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僧侣为此所作的贡献。

       公元一至二世纪,西域jì@②宾(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克什米尔一带)举行盛隆的佛教第四次结集,并同时诞生梵剧。众佛僧在佛教“经律论”三藏基础上作《阿毗达磨毗婆沙》百万颂。贵霜王朝第三代王伽腻色迦效法阿育王,借此大力弘扬佛法,广招佛学贤才,其中来自印度摩揭陀“博通众经,明达内外”、“伟大的佛教诗人”马鸣不仅创立了大乘佛教,而且还促成了对东方戏曲产生旷日持久影响的梵剧的诞生。据《辞海》所述,马鸣(亦译“阿湿缚窭沙”)为古印度佛教理论家、佛教诗人,名扬四海的梵剧作家。他不仅精通佛典,还长于文学、诗歌和音乐,另有梵文本叙事长诗《美难陀》和戏剧《舍利弗所行》等。另查马鸣的代表诗文与剧作还有《佛所行赞》、《犍椎梵赞》、《大乘庄严论经》、《护国》等。梵剧是梵文戏剧之简称。“梵”在《法华经·序品》诠释为“常修梵行”,直译为清净、寂静与离欲之意。梵剧自诞生起逐步随佛教传播而盛行东方诸国。笃信佛教的印度曷利沙国戒日王在位期间(公元606—647年)每五年举行一次远近闻名的“无遮大会”,讲经布道,祭祀典礼与举行大型佛教乐舞戏剧献演,还亲自编写诗文《八大灵塔梵赞》与梵剧《龙喜记》、《钟情记》等,其中《龙喜记》于唐朝即输入我国西藏,成为著名藏戏《云乘王子》。本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三部梵剧,其中一部题名为《舍利补特罗婆罗加兰@③》,即马鸣所作《舍利弗所行》或《舍利弗传》,此部九幕梵剧卷末书为:“金眼子马鸣所著舍利弗世俗剧。”许地山先生考证“剧中材料虽由传说中取出,而剧情则由作者自由创作。故内典家译这个字为‘极所作’。这剧底诗句有些是马鸣自己底《佛所行赞》取出来底。剧中所表底是目犍连与舍利弗皈佛底事迹。”(注: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汉剧上的点点滴滴》,《小说月报》十七卷号外。)从中可知此梵剧散文多来自印度传说,韵文来自《佛所行赞》,剧情故事描述释迦弟子目连与舍利弗如何弃外道,皈依佛门之历史。继梵剧《舍利弗传》之后,人们又在新疆焉耆发掘到吐火罗A本佛教戏曲《弥勒会见剧》,在新疆哈密获取由此剧转译的二十七幕回鹘文写本《弥勒会见记》,敦煌石窟遗书中由专家学者发掘整理出《晚唐释迦因缘剧本》等。上述汉唐之际产生的佛教戏曲均载有释迦成佛与目连、舍利弗等佛弟子皈佛之故事情节,并与江南佛教戏曲与目连戏有着密不可分的承传关系。

       为佛教戏曲提供丰富人物与故事情节的《佛所行赞》,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事迹,同时也塑造了如目连、阿难、伽叶、舍利弗、弥勒等胁从弟子的形象。此首著名叙事长诗现存有梵文、汉文与藏文本。马鸣的长达九千行共五卷二十八品的汉译五言长诗自从传入我国后,对没有史诗传统,最多仅有三百五十七行诸如《孔雀东南飞》的中原汉地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震动与刺激。《佛所行赞》全面系统地讲述佛陀作为现世“人”的一生,创造出一个生动鲜明的典型人物,叙写了复杂动人的故事情节,这在中国古诗中是未见的,它正补充了中国古代叙事诗传统不发达的方面,给中国诗歌输入可供借鉴的新的表现方法(注: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258页。)。同时也给目连变文、戏文与南戏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的表现方法”。

       除了《佛所行赞》,马鸣的佛教诗文《美难陀传》、《犍椎梵赞》、《大乘庄严论经》等还给中国叙事长诗与戏曲文学带来了音韵学的变化。在古代,中国佛教信徒为了翻译与诵读佛经,首先要学习梵文,去钻研《婆罗门书》与文学性较强的佛教诗文,以十四字贯一切音,在此基础上,沙门宋温创制了三十六字母,定慧翻《释昙章》或称普安咒,作为学习梵文字母的教材。梵文当时不仅促进了汉语反切字母与等韵的产生,同时也化出了梵字谱传入我国(注:黎蔷:《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关系之研究》,《戏剧艺术》1986年第3期。)。由此而导致华夏音乐与戏曲管色谱、手法谱、音位谱与工尺谱的问世。

       在众多佛教僧侣中,后秦僧人鸠摩罗什(344—413年)在介绍宣传马鸣与诗作以及翻译佛经方面功勋卓著,他不仅编撰了《马鸣菩萨传》,而且组织佛学界系统翻译了马鸣创立的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并甚重视音律诗文融汇:“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注:释慧皎撰《高僧传·鸠摩罗什传》。)。

       三国吴帝孙权分外器重的佛僧支谦继承了马鸣菩萨之衣钵,特依据《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创编出名闻遐迩的《赞菩萨连句梵吹》三契,使佛经人物故事可通过歌咏赞颂,谐于乐曲。另据梁·释慧皎《高僧传》介绍南朝祗洹寺释道昭:“披览群典,以宣唱为业,音吐寥亮,洗悟尘心。”瓦官寺释慧璩“众技多闲,而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动辞制作,临时采博,罄无不妙”。灵味寺释僧意不仅擅长咏唱梵吹,还专写一部《谈经新声》,新安寺释慧重更是“每率众斋会,常自为唱导”。正胜寺释法愿“善唱导”精通“宫商”而会“吹竹管子,身习鼓舞”与杂戏。

       《高僧传》卷十三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吹。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吹。皆诸天赞吹,皆以韵入弦管。”《法苑珠林·吹赞篇》亦云:“寻西方之有吹,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吹者,短偈以流颂……。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由印度输入的“梵吹”而改称的“歌赞”,在“歌咏法言”与“赞于佛德”时需加注音韵,伴以管弦。此演唱形式于后世自然移植于江南民俗礼佛活动与目连戏之中。

       翻检历史,江南历代佛教僧侣均在江南建康等地佛庙寺院传播佛教文化,另外还有中国本土僧人法显、僧yòu@④、智@①等在江南佛教界中更享盛名。时值陈、隋时期,南朝名僧智@①依鸠摩罗什佛理创立天台宗,于江浙一带及天台山建庵传教。南戏策源地之杭嘉温州中心之天台山,佛教僧侣以飞天乐伎与俳优作乐,演唱散曲,自然为南戏佛教剧目提供一套可借荐之表演形式。无独有偶,于本世纪初,有人竟在天台山的国清寺见到了很古老的梵文的写本,后经权威人士鉴定,这写本乃是印度著名的戏曲《梭康特@⑤》(注:郑振铎:《中国戏剧起源》,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经考证此剧实为印度迦梨陀娑编写的七幕梵剧《沙恭达罗》,由此亦可证实印中之间佛教戏剧文化交流历史确实悠久。

       三、目连变文戏文与南戏

       目连在印度原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其人物故事均出自佛经类书与梵剧。在我国散见于佛经与变文、宝卷以及目连戏文中。早在三国时期,供奉于吴地的月支僧人支谦就转译过《目连因缘功德经》,两晋时期,敦煌僧人竺法护翻译过著名的《佛说盂兰盆经》、《目连上净居天经》,至南朝梁武帝圣托僧@⑥、宝唱“备钞众典,显证深文”,“博综经籍,搜集秘要”,费时八年,编撰成五十卷的《经律异相》,收编有关目连故事十余条。此书还收录由佛经《贤愚经》演变的“檀腻@⑦身获诸罪”戏曲故事后化为南北著名杂剧《包待制智勘灰栏记》,南朝名僧慧皎编撰的《高僧传》中还披露了从汉至梁约五百年间印度佛教文化流播江南的详情。在《高僧传》中“唱导篇”记载的南朝宋、齐、梁代佛教寺庙盛行的目连本事说唱与乐舞佛事尤俱“重要参考价值”。文曰:江南诸朝,每逢盂兰盆会,佛僧即当众响韵钟鼓,吐纳宫商。并“谈无常,则令心形战lì@⑧;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泪含酸。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高僧传》中所言及“无常”、“地狱”、“唱佛”等均与目连佛事戏文有染。因为梁武帝终生笃信佛教。随即将其皈佛身世编入《目连·梁传》,讲述他如何起兵夺取帝位,怎样度化皈依佛教,何以断粮草被困死于台城。后世南戏与目连戏有些戏目还杜撰梁武帝前身原为十八罗汉,因一念之差,坠落红尘成为樵夫,后来因他幡然自新,诵经礼佛、修庙筑寺,养济孤盆,而终被佛祖引度至西天净土。今天,我们除了可从卷帙浩繁的佛经类书中查阅到有关目连戏文片断的记载,还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石室遗书中阅读到更为形象生动与完整的目连缘起及变文故事,且能从中清晰地寻觅到目连经文至变文,然后又通过变相而演化为目连戏文的历史轨迹。

       敦煌遗书现存有《目连变文》、《大目乾连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等数种有关目连本事写卷,另外还有与其有关的《汉将王陵变文》、《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秋胡变文》数十种。从《汉将王陵变文》“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从此一铺,便是变初”文学记载获悉,隋唐时期所流行的变文讲唱系借助一致数“铺”画图所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更是证实变文是通过“图”,亦称“变相”而当众讲述与表演戏文故事的。

       据唐代输入南方蜀楚地域的《昭君变文》,不仅艺人依挂“图”吟唱,还敛收观赏“金钱”。唐代王建《观蛮伎》诗亦云:“欲说昭君敛翠蛾,清声委曲怨于歌。谁家年少春风里,抛与金钱唱好多。”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诗云:“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诗中“纸卷”指“图”,“明君”即昭君。还有唐·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中所描绘南国搬演变文之盛况,蜀楚“妓姬”身著“石榴裙”,当众徐翻“塞外”连续“画卷”,于暮色月光下“清词堪叹九秋文”,动情讲唱“昭君”事。上述依卷讲唱叙事体变文与江南之搬演说,唱戏文艺术形成一脉相通。在中国文学史与戏曲史上被称之为“戏文之首”的《赵贞女》,其民间盛演情状如诗所云:“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演绎传至福建莆仙戏现所存《五娘贤》之残曲莺啼序、驻云飞、雁儿舞等经辨析,仍为“文祠俚俗”叙事讲唱文体。另如梨园戏《赵真女》中亦保留赵家女子怀抱琵琶,边弹边唱述其父母亡故,她剪发葬亲凄楚往事。《泉南指谱重编》中亦载赵贞女“相思愁不安,素琴我亦无心弹”,“我抱琵琶弹煤和未知知音”,与变文讲唱类似的弹唱文辞。随着岁月流逝,有关目连的印度经文与敦煌变文传至蜀楚之地,再辗转江南沿海各地并未消失,如今被称之目连故里的四川内江青堤仍存有一种介乎叙述体与代言体之间的《目连戏文》,而且与福建莆仙戏《傅天斗》有着惊人相似之处。根据历史上佛教与变文的输入时间与流播路线,南戏学者柯子铭认为南戏目连戏很可能是吸收了蜀楚“关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以后他们又吸收到戏曲中去,代代相传一直保留下来”(注:1989年“中国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柯子铭提交学术论文《目连戏再探笔记》。)。事实上南戏不仅受其敦煌变文,而且更大程度地受其印度、西域或南海输入的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从而产生了汗牛充栋的浸染浓重佛教色彩的剧目。诸如《王魁负桂英》中就有桂英寻夫自刎,王魁邀请僧诵佛书作法场,焚纸钱超度亡灵之情节。70年代在沿海地区潮安出土的南戏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中不仅嵌镶有连篇累牍的佛教僧侣唱赞吹、作法事、颂偈礼佛之文辞,还敲鼓击钹反复咏唱《散花歌》、《金字经》、《佛法四时景》佛乐法曲以召灵更佛。另经文献所考民间还盛传《目连尊者》、《目连救母劝善记》、《鬼子揭钵》、《香供乐院》、《洪和尚错下书》、《船子和尚四不犯》、《雷轰荐福碑》、《观音鱼篮记》、《唐僧西游记》、《裴度香山还带记》等与佛教文化关系紧密的剧目。

       关于南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至今有许多问题在戏曲史学界仍扑朔迷离,不圆其说。张庚先生提出不妨走出牛角尖,开拓新思路,从佛教目连文化入手考察,他说:“如果把目连戏研究清楚了,对南戏起源的问题,甚至戏曲的起源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目连“变文对中国戏曲的产生是有影响的”。因为包容南戏在内的中国戏曲曾“从变文那里间接地受了印度的影响”(注: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合编《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中收编张庚《目连戏很有研究价值》。)。相比之下,南戏从佛教文化以及被誉称为“戏祖”与“戏娘”的目连变文那里受到的影响更大。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凯的左半部右加页

       @②原字为罟的上半部下加厅去丁加剡

       @③原字为如下加手

       @④原字为社的左半部右加右

       @⑤原字为女右加拉

       @⑥原字为曰下加文

       @⑦原字为革右加奇

       @⑧原字为忆的左半部右加栗

       原载《山西师大学报》1999年2期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教授

西安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

       1.介绍济南千佛山、珍珠泉、灵岩泉景观

        千佛山古名历山,又名舜耕山。

        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是济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

        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 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

       

        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

        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

        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

        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1959年辟为千佛山公园。

        。 1981年,市 *** 下文,将山南的北魏黄石崖造像、佛慧山造像和开元寺遗址,以及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归于千佛山风景区。

        1995年,山东省将千佛山列为全省七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兴国禅寺又名千佛山寺 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

        唐代将“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

        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禅寺后的千佛崖上。 位于千佛山阴山半腰,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

        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内有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堂、达摩殿、弥勒殿、千佛崖、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对华亭等名胜。

        万佛洞 在千佛山北麓,集我国“莫高”、“龙门”、“麦积”、“云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风彩。此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云径禅关”古坊等名胜。

        珍珠泉为济南第三大名泉,位于济南旧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 礼堂内北面。在它周围有许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环泉、太乙泉等,被称为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周围砌以雪花石栏,岸边杨柳轻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飘撒的万颗珍珠,迷离动人;泉的西北角有濯缨池,是由泉水汇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经百花注洲后进入大明湖。珍珠泉区为一座清雅的庭园,松柏苍翠、杨柳低垂,泉池楼阁错落有致;园内罗锅桥西侧,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至今有千年的历史,相传是济南太守曾巩所栽。

        另外,在珍珠泉北边新建了一座人工湖,砌假山、植苍松,别具一番特色。 灵岩泉韵 重龙山之北麓,苍崖壁环,石潭幽深 ,四周草木茂密,山上有涓涓清泉沁入潭内。

        各股泉流大小和速度不同,高度和方位有异,有的滴在石阶上,有的落入水潭中,发出的声音便有了大小、轻重和长短之别,只听叮叮咚咚、噼噼叭叭,大泉嘈嘈如急雨,小泉切切如私语,恰似无形的音乐家在那儿弹琴,曲调优美,人们把这而叫做“滴水弹琴君子泉”,又称“灵岩泉韵”。古人吟咏灵岩泉韵的作品很多。

        从唐磐石县令冯铢起,到宋代的程区、公谨、宋京、刘大任,明代的胡学文、张鉴,清代的夏茂技、骆成骧、宋育仁、吴之英等,都有诗文题赞。1928年,四川四大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候、田颂尧到资中“谋求和平”,会议地址即在君子泉。

        今多有**、电视剧布景选址于此,其中就包括著名电视连续剧《哈(谐音)儿师长》。君子泉的摩岩石刻风韵高古,明代著名学者曹学全在其著述的《蜀中名胜记》中写道:“东蜀领郡十六,而江山瑰奇,资中为最。

        资中胜游十四,而北岩为最。”灵岩是指此处岩壁间唐宋以来摩岩造像1700多尊。

        198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夷先生到资中考察6天,对这而的石刻艺术给予的高度评价,认为在年代的久远、布局的集中、内容的丰富、题材的独特等好些方面都超过安岳和大足,遗憾的是,资中的石刻砂粒较粗,容易风化,否则,“石刻之乡”的美赞,也许就不会是安岳与大足了。五代天成年间(公元926——930年),任盘石县令的冯铢畅游“君子泉”后有诗云: 青松崖上紫云生,崖下仙人约旧盟。

        驻马看碑惊化鹤,暮云回首万家城。

2.千佛山的开元寺有多少年历史了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知,隋朝的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明初,济南成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并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这里山势陡峭,秋日遍地黄花,是济南八景之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佑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历城县志》中记载了著名的济南八景,分别为“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秋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其中“佛山秋菊”便指此地。有1268年了

3.济南佛惠山的历史

        佛慧山,在千佛山东南。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又因像支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古人迷信风水,认为济南城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被水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为系“船”的石桩,把济南城这条“船”系牢。济南解放前, *** 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将石柱拆除。

        该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

        山峰北侧壁上,有一巨大佛龛,1924年落成,高约9米,中间券拱门,额书“大雄宝殿”四字,为清末御史、济南书法家张英麟手笔。龛内正面,有北宋景?二年(1035年)依山始镌,翌年凿竣的佛像一尊。此佛像高7.8米,宽4米,雄伟壮观,法相庄严。因仅刻胸肩以上,俗称“大佛头”。佛像西侧石壁,刻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

        佛龛向上,可达山巅,于上观景极佳。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透澈如镜的明湖,九曲蜿蜒的黄河,“齐烟九点”的秀姿,尽收眼底。

        佛慧山峰下深涧内,为开元寺遗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长生泉”、“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

        历经沧桑,寺宇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不堪,唯唐宋以来各代题刻尚较完整地留存于崖壁间。清泉漱玉,万木葱茏,景色依然清幽。

        开元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隐藏着一个天然石洞,名“卧云洞”。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洞形上窄下宽,高约7米,深30米左右。内有题记,钟乳石奇异。岩隙滴水叮咚,积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缀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岩峭壁,林木交葛,深奥清幽。

4.济南千佛山的由来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距济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扩展资料

        千佛山主要景点:

        1,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胜景,兴建于1992年。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全国四大石窟的精华于一身。经过艺术家精选、浓缩、重构,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萨、弟子、天王近3万尊,最大卧佛长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内壁画万余平方米。

        2,千佛崖

        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

        百度百科-千佛山

5.关于济南的千佛山有什么很美的传说吗

        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城东南,海拔285米。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1959年辟为千佛山公园。

        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古代禹、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因此,又称为禹登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唐代将“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明代寺院扩建,遂成香火胜地。1959年辟建公园,面积166公顷。千佛山,东西嶂列如屏,风景秀丽,名胜众多。兴国禅寺居于千佛山山腰,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南侧千佛崖,存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东,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历山院,在兴国禅寺东侧,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内有舜祠,鲁班祠,文昌阁,一览亭,保存着北魏,唐,宋时代的石刻造像。在山的东麓是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如果由西盘路上山,可以看见“齐烟九点”的牌坊。牌坊名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拾级而上,便是“云径禅关”坊。 近年来,千佛山公园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增添了桃花园,游览索道,瀛芳园,奇能滑道,十八罗汉,卧佛,高尔夫球场,观音园,石图园,梨园,瀑布等景点。逐渐发展为一处融历史,文化,风景,佛教为一体,服务功能齐全,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顷,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称靡笄山、历山,隋代于此开凿佛像后,改称千佛山,沿袭至今。佛像石雕集中在兴国寺后千佛崖上,最早造像为隋代的六十余尊石佛。千佛崖下有极乐洞、黔娄洞和龙泉洞,其中极乐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达三米。相传,古代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为“兴国禅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阳节均举办庙会。后遭战火,被毁,明清重修。1959年辟建为公园。

        千佛山,东西横列如屏,风景秀丽,山北侧有登山盘路三条,蜿蜒回环,松柏夹道,浓荫蔽日。如行走不便,也可乘车从山东侧环山盘路上山,山上名胜众多。兴国禅寺居千佛山山腰,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南侧千佛崖,存有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历山院在兴国禅寺的东侧,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杂院。内有舜祠、鲁班祠、文昌阁、一览亭。在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体的万佛洞。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丰采。山东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在千佛山东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云经禅关”古坊等名胜。

        千佛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载着众多的历史典故:如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久且》中记载了历山的来历:“齐都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两浃。相传,本海中山图库,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锁断,飞来此矣。”黔娄洞内石刻也有一则美丽的传说:“黔娄先生死时,他盖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盖上了头则露出了脚,盖上脚则又露出了头,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孙曾西说:“把布斜着盖,不就盖严了吗?”黔娄的妻子韦丛说:“斜着盖有余,不如正着盖不足。先生在世的时候,非常正直,死后却让他歪斜,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这则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近年来,千佛山公园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增添了桃花园、游览索道、瀛芳园、奇能滑道、十八罗汉、卧佛、高尔夫球场、大舜石图园、梨园、瀑布等。1995年被列为全省七大风景区之一,成为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以舜文化和佛教文化为特色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

        千佛山民风淳朴,每逢“九九”重阳节都举办山会,这种风俗已沿袭了好几个朝代,至今仍存。届时,商家都来进行经贸活动,当地各种土特产,如山楂、柿子、花生等也都上市,场景热烈。

6.济南千佛山睡佛的介绍 济南千佛山主干道上的一尊睡佛

        准确的说应该叫卧佛。(关于卧佛的百度词条已经有了。)

        侧躺或着侧卧的的佛像。《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守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参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

        一、卧佛的形成

        《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守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参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

        二、国内外部分天然卧佛一览

        ●山东蒙山云蒙旅游区内有一处卧佛景观。站在瞻佛亭往前方看,在远处两座大山的空隙间,隐约出现的那座大山的轮廓,很像一尊 侧卧沉睡的大佛!它的头向西天,那上面突起的高点是耳朵,顺势下来是它的脖子、肩膀,身体大半隐在大山的后面。关于蒙山卧佛还有一段传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羡门子的道人来蒙山经常在蒙山参禅打坐,后来受到一位古仙人的点化修炼成佛,他便经常在此地沐浴打坐,久而久之修炼成佛,幻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卧佛。1996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在此建亭纪念,名为瞻佛亭。

        ●海南省保国农场“毛公山”天然“卧佛”,长约4000米,高320米;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山体称为天然大“卧佛”,长3000余米;

        ●广东韶关丹霞山天然“卧佛”,长约3000米;

        ●甘肃酒泉市西部天然“卧佛”,身长2200米;

        ●四川乐山市巨型天然“卧佛”,全长1300多米。(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此巨型“卧佛”的心脏部位);

        ●阿富汗“巴米扬西大卧佛”,长300米、高55米;“巴米扬东大卧佛”,长300米、高35米;

        ●缅甸“乔达基卧佛”,长75米、高30米。

7.济南千拂山的资料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南部偏东之处,离市中心不远。

        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

        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

        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

        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

        景观: ◆佛文化 1、万佛洞。在山北麓,1992年9月30日正式开放。

        展线长达600多米,集我国"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厅观"、"云岗荟萃"著名四大名窟于一 洞,经过艺术浓缩、重构,塑造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28888尊,其中最大的卧佛长28米,洞外仿乐山大佛高15米。最小的仅20~30厘米。

        佛教艺术自东汉传到中国。经劳动人民长期揣摩汲其精华,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风格。

        这些特点,在这里充分体现。于此可一瞻北魏、唐、宋各时期的造像风采。

        2、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是济南市较早的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颇有价值。 崖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计130多尊。

        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 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高近3米,开皇十一年(591年)凿成。

        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3、观音园园内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

        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

        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

        池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相观音,造型端庄 惟妙惟肖。 4、观音园园内有池,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

        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

        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观音"高达13米,为观音园中最大者。

        池周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相观音,造型端庄 惟妙惟肖。 5、黔娄洞,在极乐洞东。

        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 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

        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候,隐居在这里,凿一石洞,终 身不下山,曾著书4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共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 语,遂转败为胜。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

        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6、兴国禅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东著名香火胜地。据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记载,该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内官苏贤游览千佛山,看到当时情景,不胜慨叹,于是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

        殿内塑释迦牟尼、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 汉、四大天王。寺门朝西,上额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兴国禅寺"四字。

        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 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

        进寺门南侧,千佛崖石壁上镌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洞天福地石坊、对华亭。

        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东侧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多尊罗汉。

        7、公园内,1996年增添十八罗汉和卧佛一尊,分置于盘路两侧和广场中。 罗汉,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嘱咐,不灭度,常住人间受人供养,为佛护法,赕众生造福田。

        他们本领很大,有的降龙,有的伏虎,有的缚狮,有 的捉妖,深爱人们敬仰。五代时,对罗汉尊崇之风就很盛行。

        罗汉是梵语"河罗汉"的略称,其形象,从唐代玄奘译《法注记》始,历代艺术家,根据佛教经典即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不足尺度,任意写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想象甚是丰富,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些罗汉依次为:(1)宾度罗跋罗阇(2)迦诺迦伐跟蹉、(3)迦诺跋厘堕阇、(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哩迦、(8) 伐诺罗弗多罗、(9)戌博迦、(10)半托迦、(11。

8.千佛山石像的来历和形成

        关于千佛山的来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此神话与现实相近,据今人研究,千佛山是山的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000万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于是形成了千佛山。

        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因这山上有数不清的佛,所以叫千佛山。

        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千佛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阳节会举办庙会。中国解放后,1959年辟建为公园。

        千佛山,东西横列,奇伟深秀,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山腰处建有"兴国禅寺"、"历山院"。除此之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

        1981年,市总体规划将燕子山、平顶山、佛慧山、金鸡岭以及山南侧的北魏黄石崖石窟造像、佛慧山造像和开元寺遗址、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入千佛山范围,作为千佛山风景区。1995年,山东省 *** 将千佛山列为全省七大风景区之一。以后又相继建成桃花园、瀛芳园、梨园、万佛洞、弥勒胜苑、大舜石图园、佛山书苑等,至此,这里便成为一个融山林、名胜古迹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游览胜地。

        千佛山公园位于济南市南部偏东之处,离市中心不远。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兴国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建,规模渐大。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篆体字,每字约有4米见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艺术价值。

        千佛山之东,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龛,内有一尊头部佛像,高7米,宽4米多,俗称"大佛头",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雕。

甘肃武威旅游景点介绍 武威市主要景点

       1、西安城墙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1370-1378)年,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

       2、西安钟楼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巍然屹立着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的古典建筑物,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征。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3、西安鼓楼

       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4、慈恩寺大雁塔

       为唐名僧玄奘保存经书而修建,大雁塔位于南郊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塔”,初为五层。塔高六十四米,底边各角锥状,外貌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有砖放木构的枋、斗拱、阑额,内有盘梯通顶层,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

       塔的西面石门楣上遗存有唐代说法图的线刻图案,其中佛殿形制是当时建筑的忠宝写照,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汉城湖

       国家水利风景区,西安汉城湖位于北城以北的西北角,这里是古都西安的汉文化集聚地,与汉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开笔礼、成人礼、汉婚礼等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景区全长6公里的湖面两岸共有42处水文化、汉文化的主题景观,以雕塑、建筑等形式,集中向人们展示了西安的汉代历史文化的血脉与精髓。

       百度百科-西安城墙

       百度百科-西安钟楼

       百度百科-西安鼓楼

       百度百科- 大慈恩寺

       百度百科-汉城湖公园

南海观音佛像有多高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

        武威市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中国地级市。下面我整理了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武威名胜古迹盘点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1:姑臧山

       姑臧山(武威莲花山)先秦时期月氏与匈奴部落属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山下城池因此得名姑臧城(凉州城),其上建筑始建于西汉时期,位于祁连山的冷龙岭一脉,海拔2700米,山底海拔是1800米,距离市区十三公里,山势雄伟,奇峰环列,层峦叠嶂,四面险峰从远处望去,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是河西走廊唯一修在海拔1800米的古迹,兴盛于东汉,东晋,十六国和隋唐时期,西夏,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都有大规模修缮,毁于建国以后。

        姑臧山除接引寺外有莲花山大寺,一度是河西走廊最早最大最有名的寺院之一,是研究西域佛教、汉传佛教(小乘教法)的见证,是西域佛教与汉传佛教融合的历史见证。从隋唐时莲花山扩建,一直到明代还有保留有完好的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观70多座1000多间,供奉有古印度佛像,藏传佛教佛像,出自阐教截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三百六十五路邪神,有成庞大体系的佛道诸神诸佛庙宇,气势恢宏。

        唐代道世(668 ~683)所著《法苑珠林》载,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国,此处就是史书记载的凉州姑臧故塔,其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山上尤其以唐宋时期的 壁画 最为精美,菩萨栩栩如生,佛陀超凡脱俗,这些壁画充分展示了不远万里来自西域的 绘画 大师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巧夺天工,可惜全部毁于破四旧时期。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2: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岸的白塔山上。白塔山在黄河北岸,海拔约1700米,因山巅有白塔而得名。山上峰峦叠嶂,下有玉迭、金城两关,形势险要,为古代 军事 要冲。山上楼台、回廊上通下达,有"凤林香袭"的牌坊,有依山而建的罗汉殿,有三星殿和白塔寺等等。

        白塔山在黄河北岸,海拔约1700米,因山巅有白塔而得名。山上峰峦叠嶂,下有玉迭、金城两关,形势险要,为古代军事要冲。山上楼台、回廊上通下达,有"凤林香袭"的牌坊,有依山而建的罗汉殿,有三星殿和白塔寺等等。

        明代所修白塔,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塔基,高约17米,为实心砖塔。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风铃,随风飘荡,声清音脆。塔的外表垩饰如雪,故称白塔。白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毫无损伤,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白塔寺内有“镇山三宝”,一为象皮鼓,二为青铜钟,三为紫荆树。象皮鼓相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 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千克,现存寺内;枝繁叶茂的紫荆树系后人重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3: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是1969年由当地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国宝级文物中国 旅游 标志马踏飞燕一尊和铸造精致的铜车马铁骑(一说是车马武士仪仗)九十九尊,组成了一支东汉装备精良的铜车马骑兵方阵而驰名中外

        雷台汉墓有正寝便殿。正寝的作用主要安墓主神坐,为墓主灵魂正常起居之处,由供奉的宫人如同对待活人一样侍奉;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奉主灵魂来此游乐。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4: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 文化 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5:汉代古井

       曾出土“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里的一口汉代古井长期以来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见钱眼开”:能将扔进井里的钱币神奇地放大。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据专家介绍,墓室主人在墓道中凿井,寓意着富有和尊贵。

        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也不多见。据考证这口古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

        这是一口用砖堆砌而成的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0.95米,井底直径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1.15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

        甘肃武威的名胜古迹6:雷台湖

       雷台旁侧的雷台湖,在干涸20多年后,又 自然 复苏,重放光彩。泉水叮咚,碧波粼粼.溪流潺潺。四周绿茵漫地,柳杨婆娑。天地之造化加上武威人民的辛勤建设,使雷台这个铜奔马的出土地旧貌新颜交相辉映,引得大批中外学者、游客留连忘返。

        猜你感 兴趣 :

        1. 甘肃名胜古迹导游词3篇

       2. 武威周边自驾游攻略

       3. 甘肃旅游景点介绍

       4. 甘肃概况导游词3篇

       武威市有什么景点?

       武威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白塔寺,天祝祁连冰沟河,雷台公园,武威文庙,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

       武威的旅游景点有那些?

       1,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市博物馆),AAAA级景区,位于武威市城区东南部,坐北向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武威文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

       2,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又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

       3,海藏禅林

       海藏禅林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河西走廊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梵宫之冠”。

       4,摩天轮主题公园

       此主题公园是以摩天轮为园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游乐、生态建设为一体,水陆空多空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大型文化游乐综合体。

       5,天马湖

       天马湖景观,南起连霍高速公路桥,北至拥军桥,全长7.14公里,东西两岸以堤防为界,对河道进行防洪改造和景观设计。河道两岸统一规划设计,增设景观绿化等设施,突出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旨在打造具有突出地方特色和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园林景区。

       百度百科-武威

       武威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武威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武威文庙

       2、白塔寺

       3、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

       4、武威雷台景区

       5、天祝三峡风景区

       6、武威马牙雪山

       7、天梯山石窟

       8、武威沙漠公园

       9、莲花山

       10、武威西夏博物馆

       部分景点推荐:

       一、武威文庙: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72号,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徐_主持,总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二、白塔寺:白塔寺,又名百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百塔村,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三、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腾格里沙漠南缘,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绿地率80%,园区以“荒漠、野生、珍稀”为主题,以西北珍稀野生动物为特色,展示各类动物95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集动植物观赏、科普教育、园林艺术等为一体的荒漠野生动物园。

       四、武威雷台景区:雷台公园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主要标志为铜奔马。其中雷台湖是本园主要旅游景点,湖中有雷台,黄土垒筑,上有雷祖庙,为清代建筑。周围多泉,汇流成湖。湖周杨柳,台上古柏巨槐,翳天避日。

       五、天祝三峡风景区:天祝“三峡”地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南部,深处祁连山腹地,东西横向63公里,南北纵向68公里,总面积162万亩。境内山高谷深,地貌奇特,山势峻险,怪石嶙峋。民族风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

       武威旅游景点介绍 武威旅游景点有哪些

       1、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位于武威市区东侧约20公里处,曾经是甘肃省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现在成为武威市最大的动物园。动物园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又有湖水树木,环境优美。

        2、武威温泉度假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五沟村,开创了河西走廊温泉养生康体之先河。

        3、雷台公园:雷台公园位于武威市市区北侧,是武威市最著名的旅游胜地,著名的雷台汉墓就在这里。雷台汉墓是汉朝时“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墓主算是汉朝时的一方守将。使这座汉墓闻名天下的原因是这里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物-也是甘肃省博物馆著名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铜像。

        4、武威沙漠公园:武威沙漠公园位于武威市区东侧的清源镇,距离市区车程约25公里,是一处以沙漠为基础修建的公园。公园紧贴沙漠,却像是沙漠中的一座绿洲,这里有湖水、草原风光,种植了很多植物,还有成片的梭梭、桦木、红柳、沙米、蓬棵等植物林,环境优美。除了自然风光外,景区内还修建了亭台等园林式的建筑,精致优美。在这里既可以观看外侧的大漠戈壁,也能独享湖边树荫的园林幽静。

       武威旅游景点介绍

       1、文庙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建筑群。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西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庞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

       2、沙漠公园

       武威沙漠公园是一座融大漠风光、草原风情、园林特色为一体的游览胜地,位于甘肃武威城东22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前缘,是国内最早在沙漠中建立的公园,被誉为"沙海第一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

       3、凉州植物园

       凉州植物园原名东关花园,位于武威城区东关街复兴路,占地面积61.39公顷,植被覆盖率达到75%,现有苹果、梨、核桃各种树木2万余株,是城区内面积最大的绿色宝地。

       公园以“保护、利用、创新、发展”为指导,已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公园。主要景点有人工湖、游乐场、垂钓中心、牡丹园、莲花池、杏园、梨园、核桃园等。

       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兴胜路

       南海的观音佛像高度为108米,比自由女神还要高15米,乃是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并且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像,为钛合金材料敬造。在南山海上观音建成之前,高八十八米、被誉为“神州第一大佛”的无锡灵山大佛是最高的,而南山海上观音像建成之后,灵山大佛的高度纪录就被刷新。

       观音圣像一面是手持莲花,另一面是手持经书,还有一面是手持佛珠。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宝相庄严,脚踏一百零八瓣莲花宝座,莲花宝座高十米,共四层,每层有形状相同的二十七瓣莲花,共一百零八瓣,比灵山大佛底座莲花宝座多出二十瓣。莲花座下为金刚宝座,金刚宝座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金刚宝座由长280米的普济桥与陆岸相连,并与面积达60000平方米的观音广场及广场两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观音净苑”景区。

       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圣像,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选址。据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圣辉法师介绍,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项目从一九九五年开始筹备,一九九九年获审定通过并于同年破土动工,总投资达八亿元。圣辉法师表示,在全球来讲,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是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好了,今天关于“梨园主题公园佛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梨园主题公园佛像”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